工程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体系中“三分天下有其一”。截至2013年,我国普通高校工科毕业生数达到2876668人,本科工科在校生数达到4953334人,本科工科专业布点数达到15733个,总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工程教育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对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工程教育能否适应国家战略发展要求?工程教育质量状况究竟如何?工程教育迫切需要在哪些方面深化改革?
为回应政府和社会对这些问题的热切关注,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会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两所高校研究机构,深入调研了一百多所高校和有关行业协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对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工程教育质量状况进行了第一次全面的梳理和“体检”,研制了《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2013年度)》(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首次尝试将工程教育培养目标达成度、社会需求适应度、办学条件支撑度、质量监测保障度、学生和用户满意度作为分析指标,用大量数据和事实客观呈现了我国工程教育取得的主要成绩,分析了其中的深层次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从培养目标看,工程教育有力支撑了我国工业化进程,总目标达成情况良好;工科专业培养目标基本达到国际实质等效的质量标准要求,用人单位参与培养目标的制定与评价越来越受到重视。
《报告》显示,建国以来,我国工程教育在不同时期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经济社会进步输送了两千多万工程科技人才,无论在“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科技项目,还是在关系国计民生的三峡工程、南水北调、高速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及轻工食品、石油石化、电信等行业发展中都发挥了巨大作用,满足了国家发展战略要求和人民生活需求。
《报告》以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认证相关材料为基础,综合分析了认证专业关于培养目标的定位与表述,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专业的培养目标较好地反映了行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参与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与评价过程中。《报告》也提出,一些专业培养目标前瞻性不足及特色不明显的问题应引起重视。
从行业和用人单位视角看,工程教育培养的各类工程科技人才,基本满足了不同行业和用人单位的发展需求。
《报告》首次从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需求两个维度,对工程教育的社会需求适应度进行了分析。
对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水利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等6个行业组织的调研情况显示,我国工程教育基本适应近年来行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提供了基本满足行业需求的工程科技人员。
问卷调查显示,八成的用人单位能够招聘到所需要的工科毕业生,近七成工科本科毕业生实际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程度较高。
同时,接受调研有关行业组织也认为,面对中国工业的创新发展和国际化趋势,工科毕业生在国际竞争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学科知识交叉融合能力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用人单位则认为工科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需要加强,这些都要求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应适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一些高校和行业组织正在积极探索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例如,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和相关高校联合推出了见习工程师资格认可制度;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开展了行业工程教育联合实践基地建设;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科技部火炬中心、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启动了中国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工程项目等。
从办学条件看,高校工科专业办学条件能够支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需求,但不同层次高校存在较大差异。
《报告》首次按照国际实质等效的质量标准要求,对认证专业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等各类办学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高校工科专业办学条件基本满足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要求,985高校、211高校办学条件支撑度总体情况良好,一般高校支撑情况相对较弱。
课程体系是支撑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学习成果达成的核心要素。分析显示,近四成的专业课程体系支撑情况良好;五成的专业课程体系能够支撑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学习成果达成,但支撑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需要关注;一成的专业课程体系能够基本支撑但存在明显问题,如行业参与课程设置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工程综合能力训练比较薄弱等。
师资队伍是支撑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学习成果达成的关键要素。分析显示,师资队伍总体支撑情况好于课程体系,专业教师不仅在数量、结构和能力能够基本满足专业办学需求,而且教师的工程经历和工程背景也正在得到强化。但是,高校在保障教师工程实践的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需要进一步加强。
支持条件是支撑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学习成果达成支撑的基础要素。分析显示,专业各种硬件资源和各类管理制度基本能够支撑工科本科人才培养需求,但各类专业实验室和工程训练场所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支持还有待提高。
从质量监测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为工科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国际通行的外部质量保障;学校层面也开始建立用于专业自我评价与监测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报告》显示,我国2006年开始构建具有国际实质等效、与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2013年6月顺利加入工程教育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我国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获得了国际认可。
截至2013年,我国已在机械、计算机、化工制药、水利、环境、安全、电气信息、交通、矿业、食品、材料、仪器、测绘、地质、土木等15个专业领域开展认证工作,共有137所高校的443个专业通过了认证。
《报告》显示,认证专业所在高校基本都建立了校院两级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体系,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管理制度文件,并着手建立用人单位、毕业生和行业企业广泛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
同时,《报告》还对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专业质量持续改进工作相对薄弱,仅有少数专业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持续改进机制。这表明高校的内部质量保障建设急需“下沉”到专业层面,建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细化标准,提高内部质量监测的有效运行程度。
从满意度视角看,用户对本科工科毕业生总体满意度较高,工科学生学习满意度及学习性投入总体上不容乐观。
学生和用户满意度是检验工程教育质量状况的“终极标准”。《报告》首次从用户视角,按照国际工程教育公认的毕业生能力要求编制问卷,对260多家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
用人单位对本科工科毕业生总体满意度比较高,对工程教育总体质量基本认可。但是,一些用人单位也反映,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仍然偏重知识传授,对学生能力特别是工程核心能力的培养比较薄弱。在问卷调查的各个项目中,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获取信息能力、学习和适应能力、职业道德等较为满意,认为毕业生在工程科技前沿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了解水平、工程设计综合意识和能力、国际交流能力、社会责任感等方面需要加强。
学生满意度与其在校学习体验和收获紧密相连。对《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CCSS)》与工科学生满意度的相关数据分析显示,工科学生在校满意度并不明显优于其他科类学生,高年级学生满意度高于比低年级学生;工科学生学习性投入情况总体不容乐观,在学业挑战度、生师互动、校园环境支持等方面应引起足够重视。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指专业认证机构针对高等教育机构开设的工程类专业教育实施的专门性认证,由专门职业或行业协会(联合会)、专业学会会同该领域的教育专家和相关行业企业专家一起进行,旨在为相关工程技术人才进入工业界从业提供预备教育质量保证。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就是要确认工科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配备、办学条件配置等都围绕学生毕业能力达成这一核心任务展开,并强调建立专业持续改进机制和文化以保证专业教育质量和专业教育活力。